『内经』曰:脉得四时之顺者。清邪居上,浊邪居下,大邪中表,小邪中里,□饦之邪,从口入者,宿食也。
程林曰:肾主闭藏,肝主□泄,失精则过于□泄,故少腹弦急也。『内经』曰:食入于胃,淫精于脉,是谷入于胃,脉道乃行也。
阴阳离决,故当不治。 此病有虫,虫闻食臭而动,动则令人烦心,故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也。
「若脉浮大者,气实血虚也」二句,与上文义不属,当是衍文。无寒热,无新邪也。
以麻仁丸主之,养液润燥,清热通幽,不敢恣行承气者,盖因脉涩终是虚邪也。振寒相抟,形如疟状,里邪不实,表邪未解,医反下之,虚阳未罢之表尽陷于里,故令脉虚数无伦,发热狂走见鬼,心下为痞,张璐曰:寸口浮濡而关弱尺数者,以其人阳气本虚,虚阳陷于阴分也,若误下伤血,魏荔彤曰:前虚寒之忌下易知,此虚而兼热之忌下难知,故两条相映互言,以示禁也脉濡而紧,濡则卫气微,紧则荣中寒,阳微卫中风,发热而恶寒,荣紧卫气冷,微呕心内烦,医为有大热,解肌而发汗,亡阳虚烦躁,心下苦痞坚。
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,期以月节克之也。周扬俊曰:人之疟证,由外邪之入,每伏于半表半里,入而与阴争则寒,出而与阳争则热,故寒热往来,主少阳,谓兼他经证则有之,谓全不涉少阳,则无是理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