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以苦能补肾,故易茯苓之淡以渗之。石脂、余粮,助燥金之令,涩以固脱。
阳明病多从他经转属。至四五日,虽能食,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,令小安。
伤寒若吐下后,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余日,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,独语如有所见。若汗之不瘥,即身体疼痛不罢,当凭其脉之沉而为在里矣。
初受风寒之日,尚在阳明之表,与太阳初受时同,故阳明亦有麻黄、桂枝证。呕者,水气在上焦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矣。
若胸中烦而不呕,去半夏、人参,加栝萎实。 湿留会厌,则重而难发声,如从室中言,是中气之湿矣。
寸者,阳所治也。喘满见于未汗之前,为里实;见于谵语之时,是肺气已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