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午后面赤,或发烧,举世皆谓阴虚,不知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,阳气日衰,不能镇纳其阴,阴邪日盛,上浮于外,况午后正阴盛时,阳气欲下潜藏于阴中,而阴盛不纳,逼阳于外,元气升多降少,故或现面赤,或现夜烧。自能燮理阴阳,分清别浊,何得灾害,并至今令肠中溏泻。
此邪热下趋小肠,结于膀胱也。相传有年,奉为准绳。
或曰是脾也,古人配之中央。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,或过服清凉发散之人,忽然咳嗽异常,无时休息,阴象全具。
热主胃气之过旺,盘踞中宫,转输亦能失职。头重者,湿气蒸于上也,主以祛[1]风散湿汤。
因胃火旺而致者,其人定见烦渴饮冷,恶热,或二便不利,或由积滞太重,抑郁生热,或过食醇醴辛辣,不尽属外邪而成。予非言大而夸,其所目睹而亲见者,不胜屈指矣。
此邪火伤阴,血液失运,急宜泻火养阴为主。切不可仍照藿香正气散之法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