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曰∶“少阴之阴,名曰枢儒。当知按之不移,是静为阴之体;转旋无常,是动为阳之用。
太阴本无下症,因太阳妄下而阳邪下陷于太阴,因而有桂枝汤加芍药等法。同是吐利,手足不逆冷、反发热者不死,烦躁四逆者死。
汗出鼻干,不得卧,则邪在表也。紧又与数相似,紧见于法象,数见于至数。
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。其间有轻重之分;下剂之轻者,只用气分药;下剂之重者,兼用血分药。
斯知先天之元阳,仍赖后天之胃气培植也。秋感湿邪在肺,白虎加苍术;发黄,茵陈五苓散。
《内经》曰∶“邪中于膺,则入阳明。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与泻心汤。